渔樵于江渚之上

你能听到我的心跳吗?

读书笔记(一)(又名:脑洞来源地1)


  从今以后大概也会写一些关于读书的内容,因为我这人的文风是经常变动的,所以如果我的风格变动很大希望自己能留个心眼。

  

  最近花了一些时间读了向同学借来的《少年H》(妹尾河童著,三联书店2013-11月出品)。我还记得表演课老师看到这本书时先拿起来翻找起什么,我笑着说:“老师这本书里没有插图啦!”老师也笑了,她很清楚我们在说什么。

  

  妹尾河童的书我家有两本,一本是《河童旅行素描本》(三联书店2004-10),还有一本是《窥视厕所》(三联书店2011-6-1)。他是学舞台设计的,大概就是我们学校的舞台美术专业。他的书很有意思,不仅因为他那精细度吓人的素描,而是因为他看事物的眼光很有趣。有时比起建筑他更愿意去描写一株盆栽的来历和长相。而《少年H》是他最近的一本书,是直接了解先生的最佳途径。但这本书更多的是一本断代史,关于二战期间的日本。

  

  说老实话我觉得常跟电影和戏剧打交道的人写起故事来都是很有一手的。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对回忆的还原之细致,场面感十足。有一些画面,比如战后灾区住房里,隔壁挨饿的三个孩子戳破薄薄的纸门偷看H一家的餐桌。两个空间就像会动的油画一样呼之欲出。墙壁上的圣经、矮桌上的米饭、絮絮叨叨着“付出是神的爱”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担忧的妹妹、纸门上的破洞和后面的六只眼睛......这一切都会让H崩溃。文字间的场面连接起来也是如此自然,值得想象的画面也总是美好的。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父亲。父亲总是沉默不语,但能安抚好母亲和H脆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整个家里只有父亲理解H,父亲不会说违心话,父亲也远比天天把“神之爱”挂在嘴边的母亲要具有神之爱得多。整本书里父亲都没有什么情绪太大波动的地方,让人觉得特别稳重。唯一哭的地方是父亲改行做消防员前有一个一边踩缝纫机一边疑似哭泣地颤抖着肩膀......但最让我触动的是火灾后,H和父亲在家的废墟上相会,他们看到烧得不成样子的缝纫机,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把这个残骸夹进水桶,说:“加点油,擦一擦换个底座,还是可以用的..."当时一个同时兼顾了父亲、丈夫、国民、匠人好几个形象的男人就这样屹立在废墟上了,尽管看完后仔细回想会想起来父亲只有一米五五来着。

  

  说起来我在看书的时候总时不时感叹“啊日本这个情形感觉好熟悉哦”,尤其是鼓动日本公民把金属贡献出来做炮弹那一段,哇,当真跟大跃进时期一样啊。还有田森教官,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平凡的世界》里的孙玉亭。该怎么说?不愧是东亚文化圈的,看日本人的书还是比较容易找到共通处的。

  

  另外看了一本跟“苦难”相关的书是让·热内的《小偷日记》(花城出版社1992年出版),不幸的是删减版。这本书我也算是早有耳闻,毕竟那个年代的法国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位哲学家,萨特、波伏娃、加缪那一波。让·热内也是那个时期,但画风完全不同。首先这人是真正的草根,别人忙着搞革命他忙着搞男人,别人一心追求宇宙真理他一心追求明天怎么过......但这人的文字相当有激情,读着读着就很容易被带动起来。以及因为是删减版,可能有一些开车或不雅的内容我已经没机会看到了,但里面关于使坏、打赌和坐牢的场面还是很带感的,基本上是让作品的主要舞台。但就是这样他的美学也是真的吸引人。他对史地达诺的描写就很吸引人:

  

  他威严的孤独、冷静和安详。打一开始便令我眼花缭乱,我后来才明白他自身是混乱不堪的拼凑物,仅是靠厚颜无耻、大胆妄为支撑着。他总是在寻找一个理想的典范.......我仍然景仰他,因为他尽管搬弄写流氓规范,他却在心中默默地为这些规范尽心,承受它们对心灵和身体的束缚。

  

  妈的我都快忘记这个人是流氓了。讲道理换掉一些词就可以放进《蝙蝠侠》漫画了!

  

  夜翼:他威严的孤独、冷静和安详,打一开始便令我眼花缭乱。我后来才明白他自身是错综复杂的拼凑物,仅是靠拒人千里、一意孤行支撑着。他总是在寻找一个理想的典范......我仍然敬仰他,因为他尽管总把我推开,他却在心中默默地为这些规范尽心,承受它们对心灵和身体的束缚。

  

  毫无违和感!


  

还看了一本小书《致D情史》,加上版权证明也只有75页,是我在图书交流会上用《成为简奥斯汀》换回来的。就价格来说我亏了,但我还蛮开心的。这本书是安德烈·高兹写的,此人也是萨特那一波的,正是萨特的学生。但似乎国内还没看见过高兹的哲学著作。不管怎样这是高兹在自杀前写给身患癌症的妻子的一封长信,细数了他们漫长的婚姻过程,他们住在哪里,总吃什么,做什么工作,养了只什么样的猫......就算是D得了癌症,高兹的文笔依旧是幸福的。

  

  里面关于婚姻的说法很值得一提:

  

  在你的脑海里,婚姻和我们结合的所谓法律化、社会化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意味着我们确确实实在一起了。

  

  我也一直说:“什么能够证明,在十年或二十年后,我们历经变化,而这种生活的契约仍然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呢?”

  

  你的回答令我无法抵挡:“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这几乎就是萨特的哲学。

  

  虽然我觉得萨特是不会说这个话的,但D的这番话的确有意义,如果多一些人在结婚前就做好这个觉悟就少了多少事啊。

  

  顺便一提这本书里有不少只适用于老夫老妻模式的情话。比如:

  

  它(指高兹的《叛徒》)应该说明我有多么爱你,不,比这还要美好:是和你一起发现了爱,这份发现终于让我找到了存在的愿望。

  

  啧啧啧。

  

  以及,如果我接下来的故事会写成这个样子也请不要介意,说起来里面有些话语还真的蛮适合用在维勇维里面的:

  

  我曾经想要相信我们的一切都是共同的,但是当你沉浸在痛苦中的时候,你却是那么孤独。

  

  你们眼前应该已经有画面了吧?

  

  当然结局大家都知道,D命不久矣,高兹写下这封长长的情书,就打开煤气共赴黄泉。这本书兼顾了平静、理性和深情,但对没谈过恋爱的我来说真是冲击巨大。

  

  再随便抛一段其中最有名的片段吧。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评论(2)
热度(7)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Powered by LOFTER